【资料图】
7月28日,2023长三角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会上,长三角区域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联盟和相关行业协(学)会发布联合宣言,三省一市达成共识,要以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坚持“四化”融合,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建筑全产业链的科技协同创新,助力长三角区域智能建造引领“中国建造”。
江苏作为建筑业大省,建筑业产业规模连续17年位居全国首位,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会上,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震给出一组亮眼数据:2022年,江苏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38万亿元,同比增长5.3%,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3%;建筑业增加值7377.8亿元,占全省GDP比重6%;建筑业仅在省内就吸纳农民工就业超过570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特级资质企业95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上半年,江苏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9095.6亿元,同比增长1.4%。
数据向好的背后,仍有继续精进的空间,江苏建筑业探索前行步履正劲。“多年来,我省建筑业总量虽然保持全国领先,但建筑业在江苏仍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行业转型发展需要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据李震介绍,早在2017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构思了以“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精益建造”为主的建造方式变革路径。2023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江苏省智能建造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江苏省智能建造专项实施指南》以及《江苏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试点企业、技术服务试点单位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活动的亮点,长三角区域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联合宣言发布仪式备受瞩目。根据三省一市达成的共识,坚持“四化”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推动智能建造。倡导“工匠”精神,提升建筑品质。致力产业共融,构建产业格局。促进产教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坚持合作共赢,促进协同发展。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区域“中国建造”的闪亮品牌。
“作为江苏省建筑强市,建筑业一直是南京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宋刚表示,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转型发展及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截至去年,南京装配式建筑面积已经达到4260多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由2017年的15%上升到48.3%,为推进工业化先行的智能建造打下基础。目前,《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已经发布,明确了未来三年的目标任务。到2025年末,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项目新开工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60%以上,智能建造适宜技术在政府投资大中型项目应用中占比达到60%以上。南京市正在进一步推广示范项目,目前已有40多个项目申报。丁家庄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中全部采用了BIM(数字信息模型)技术,还使用了多款建筑机器人,通过BIM实现了从工厂定制到现场装修安装的全过程智慧化管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建筑企业带来了智能建造的新装备。中建三局科创发展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吴吉结合模型进行了演示和介绍:以前大楼施工到顶后,爬架就上不去了,公司研发的这款“智能造楼机”,采用钢结构立柱“包围”,立柱上安装了可升降贝雷架,立柱顶部还配有开合天幕。据吴吉介绍,类似“乐高”的标准化模块整体安装好,大约需要20天。“智能造楼机”作业面积大,盖完一层后,整个平台像“乘电梯”一样直接往上升高一层继续施工,建筑效能大大提升。据了解,目前“智能造楼机”已在江苏南京、苏州等地投入使用。
李震表示,下一步,江苏将持续做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进一步推动示范引领,评选一批全省智能建造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助力各项智能建造技术落地实施。同时,积极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园,吸引智能建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有效强化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同工作,尽快形成智能建造产业链集群。培育智能建造领军企业,探索和建立新型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建造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储备,着力构建支撑智能建造发展的人才队伍。
同时,大会颁发了2023年“中江杯”长三角区域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决赛和2022年“中南杯”江苏省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决赛奖项及2022年度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突出贡献单位、先锋人物、优秀创新奖获奖单位和个人荣誉证书。
(江南时报记者 殷文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