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发出了哪些关于教育的“好声音”?
【资料图】
“怎么解决中小学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工作时间过长问题” “如何立足乡村实际,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亟须加强”……每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地方两会代表委员都会围绕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提交议案提案,近年来,教师权益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等都是大家重点关注的议题。
今年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发出了哪些关于教育的“好声音”?
“为教师减负”呼声不减
各类迎检、创建、进校园活动挤占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双减”后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如何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这一两年来,代表委员一直呼吁“为教师减负”。
“随着‘双减’政策实施,学校增设了课后服务等一系列举措,确实让很多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了,但也导致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指导教师(非学科类)力量不足、延时工作让教师出现精力不足的现象。”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安市韩城第一中心小学教师雷晓华在两会上建议,针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出现精力分配不足的困境,需要积极地审视教师遇到的实际困难,主动引导、帮助教师破解时间管理问题,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从制度上做好课后服务教师的坚强后盾。
近年来,各种“进校园”活动如禁毒宣传进校园、普法宣传进校园、交通安全进校园、预防犯罪教育进校园等,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但各类活动的主管部门纷纷希望将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向教育部门要课时,加重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负担。
今年广东省深圳市两会期间,深圳市人大代表陈洁注意到,学生在校的必修课课时安排已非常紧张,将其他课程大量纳入教学计划将极大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安排。为此陈洁建议,深圳应建立进校园活动白名单,其他非教育系统活动尽量以社会社区宣传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将课堂还给学校、还给教师。
伴随时代进步,网络学习、答题、考评等要求层出不穷,各级各类网络学习任务较多,大量占用学生学习和教师潜心教学时间,有些学生的网络学习任务不得不由家长代为完成。对此,贵州省贵阳市人大代表、贵阳市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校长邱玲建议,应酌情减轻教师、学生、家长各类网络APP答题问卷等负担。
此外,安徽省人大代表、亳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教师张大艳聚焦一线教师急难愁盼,建议社会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给予人民教师更多关爱,为他们开通“吐槽”和“减压”的渠道。张大艳建议要畅通教师沟通渠道,及时掌握教师心理状况,并定期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把心理健康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
让一线教师有更多获得感
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如何给他们更多的政策倾斜,也是代表委员牵挂的事儿。
贵州省贵阳市人大代表、贵阳市环西小学党委书记杜鹃在当地两会上建议,对一线教师的评审应在标准中明确“在职在岗的乡村和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不作课题、论文、专著、表彰等具体要求,突出实际教育教学贡献”,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和边远薄弱学校任教。她还建议,对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或符合条件的援派教师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着力提升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激励人才扎根基层一线建功立业。通过持续的政策倾斜,有效促进基层人才队伍的专业提升,稳定基层人才队伍,鼓励乡村教师坚守乡村、奉献乡村。
安徽省政协委员、怀远禹王中学校长王文年通过调研发现,县域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轻和优质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今年安徽省两会上,他特别带来了关于县域教师的提案。“县域教师队伍普遍招不来、留不住、不稳定,要特别给予关注,在福利待遇上、职称评审方面给予倾斜。”王文年建议,有关部门应对这一群体给予关注,制订县中帮扶计划;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方面给予县域教师倾斜,尤其要提高偏远地区的津贴,让乡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我建议调整职称和教师薪资待遇的关联性,将教龄、工作量、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工资评定的考量因素。”2023年贵州省两会上,贵州省人大代表、黔南州长顺县第四中学校长黄航梅发现,职称评审的条件与一线教学水平、教学成绩严重脱钩。为此她呼吁调整职称和薪资待遇的关联性,为优秀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安心回归一线教学。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身心健康
近日,随着胡某宇事件调查结果的公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度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浙江省温州市政协委员、瑞安中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曾瑞华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青少年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学校虽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仅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完全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我们应该以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曾瑞华建议,应成立市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打通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良好的沟通协作体系。
在陕西省宝鸡市两会召开之际,宝鸡市政协委员、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闫敏也带来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提案。她建议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依托现代数字化技术赋能心理健康服务,创新专业队伍培育和资源整合机制,不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创新技术手段来服务青少年。
疫情管控放开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基础教育生态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学生受疫情影响心理上变得孤僻,甚至迷上了网络游戏、与家长产生亲子矛盾。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体美教研室主任苏伦卦建议,学校、家庭应适时及时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干预,缓解其重返校园的不适应感,帮助其尽快融入学校大家庭。加强体育、美育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助力孩子缓解紧张焦虑。
“建议卫健部门、教育部门加强专业协作,搭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定期对本地区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监测,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意见建议,精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苏伦卦说。
来源 | 闽东日报、南方都市报、黔学帮、中安在线、潇湘晨报、澎湃新闻、现代教育报
编辑 | 白衣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梁老师)
010-82296739(康老师)
致教师:新的一年,愿你做这样的教师
《中国课改观察》特刊正式出炉
2023年中小学春季开学温馨提示
2023教育工作重点: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人大代表
身心健康